简体版| 繁体版
支持IPv6

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服务老区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 2021-10-29 10:00

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服务老区乡村振兴

--河池市职业教育发展简介

  

河池市委、市人民政府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助力老区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服务老区乡村振兴,并取得明显成效:河池市获全区2019年“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改革力度大、成效明显的设区市”荣誉称号。广西2020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在河池市成功举办,体现了自治区对河池职业教育发展的充分肯定。

一、河池市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河池市有高等职业学校1所(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学前教育、工业机器人等38个专业,在校生12300人。中等职业学校有16所,开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等45个专业;中职在校生33413人;中职专任教师1129人;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全市职业院校每年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以上。

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思想解放推动职业教育大提速

越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越是要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我市党委政府以思想解放突破机制体制障碍,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大提速。

1.坚持把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成立河池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并出台《河池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河池市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河池市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规划方案》《河池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2018-2020)》等政策文件,推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十三五”期间,在全市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15亿元以上资金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校舍建筑面积、专任教师、实训设备总值等办学指标较“十二五”期末有明显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达到127.04万平方米, 增加了24.97万平方米,增幅达24.46%;校舍建筑面积达到46.11万平方米,增加了21.19万平方米,增幅达85%;实训设备总值达到16412.18万元,增加了10669.53万元,增幅达186%。

(二)以优化资源配置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

1.实施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优化发展格局。2018年起,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我市启动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印发《河池市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规划方案》,将全市实施中职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学校由16所调整为9所,引导7所县级薄弱学校转型为以短期职业技能培训、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学校),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得到优化,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在“十四五”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星级学校认定中,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认定为五星级中职学校,都安县职业教育中心、宜州区职业教育中心认定为四星级中职学校,河池市巴马民族师范学校、河池市卫生学校、大化县职业技术学校认定为三星级中职学校。基本形成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资源优化、结构合理、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办学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

2.优化专业结构,实现错位发展。针对全区普遍存在 “专业重复、缺少品牌、缺乏特色”的专业结构顽疾,我市建立以市为主导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通过统筹优化专业设置,淘汰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引导各职业院校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特点以及乡村振兴需要,不断优化专业设置,避免重复建设及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实现错位发展。经过专业统筹,各学校的专业设置由90多个压缩到45个,专业点分布趋于合理,学生向重点专业集聚,其中12个骨干专业年招生规模500人以上。建成机械加工、学前教育等21个自治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极大地提升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引导乡村振兴重点县的中等职业学校特色发展。我市的都安、大化、东兰、凤山、巴马、罗城、环江等七个乡村振兴重点县均设有中等职业学校。我市结合县域人口规模、经济社会条件、高中阶段教育等因素,引导县级中职学特色发展。一是培育优质县级中职学校。支持都安县职业教育中心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打造县级职业教育样板学校。目前,都安县职业教育中心有全日制在校生4119人,被评为广西示范特色中职学校、四星级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等2个专业评为自治区特色示范专业,建成机电技术等3个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二是拓宽中职高职升学通道。用好中高职“2+3”“3+2”升学政策,引导中职学校,根据学生升学意愿高的实际,拓宽学生升学通道。目前,县级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达60%以上。三是引导县级薄弱学校转型发展。凤山、巴马、罗城等县由于县域人口规模较小,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薄弱、招生吸引力差,发展全日制学历教育较为困难。我市注重引导县级薄弱学校立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转型发展以短期职业技能培训、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学校),重点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4.建设河池市职业教育集团,推动校际、校企融合发展。一是建立紧密的校际合作关系,带动薄弱学校发展。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河池市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通过建立校校合作帮扶机制,制定帮扶措施,从办学理念、发展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教研等方面,帮助薄弱学校提升办学水平。二是搭建中高职贯通的升学桥梁。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都安县职业教育中心等16所集团内的中职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以“七个衔接”搭建起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近年来,每年有1000多名集团内中职学校学生对口升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三是共同培养师资队伍。职教集团聘请专家举办10期培训班,组织成员单位教师参加培训达500多人次;选派100多名专业教师到企业成员单位学习进修,提升实践教学能力。2019年,河池市职业教育集团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三)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秉承“立德树人、德才兼备、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实施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被评为全区高校“三全”育人示范校。2019年,全区职业院校德育研讨会暨学术年会在河池召开。

2.实施教学诊断改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自治区教育厅的部署,各职业院校扎实推进教学诊断改进,从办学理念、专业与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校企合作、学生及用人反馈等方面深入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并取得丰硕成果:2021年,组织职业院校参加广西职业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评比获得一等等次3项、二等等次6项。在全国、全区各项技能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河池市代表队在全区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8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5项;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选手代表广西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得一等1项、三等奖1项。组织职业院校教师参加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

(四)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加强面向“三农”职业培训。

1.实施“党旗引领.决胜脱贫”三年攻坚行动、“千村万企”职业技能培训大行动。近年,全市组织职业技能、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78216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5157人次,助力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如,都安县职业教育中心主动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在开展学历教育同时,充分发挥自身场地、师资、设备等优势,开展养牛技术、毛葡萄种植等农牧科技培训,以及电工焊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年均培训量达1000人次以上,达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2.服务“三农”发展。支持河池民族农业学校创办广西河池职业农民学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和创业致富带头人。近年来,河池职业农民学院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和创业致富带头人3000人以上,这些学员已成为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领头人。

三、下一步发展思路

我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精神,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为重点,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教融合,提质培优,打造优质学校和专业,推动我市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发展,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老区乡村振兴发挥更大的作用。

  

  河池市教育局

                             2021年10月29日